开源节流、降本增效、增供扩销,积极推动大工业倒阶梯输配电价落地实施,主动服务增量客户,保障客户早接电、早达产。
第三阶段则是将电力现货交易外延到输电配电价的定价中,使电力价格真正动态反映实际成本。同时在推进时,可以优先在一些用电需求量高,具备价格管理能力的企业进行试点,之后再推广。
(作者系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在非现货和现货交易市场之间建立转换机制。但是在现货市场中,价格波动会更加频繁,且不确定性更高。如果缺乏相应的对冲工具,或者缺乏有经验的操盘手,市场主体对于参与现货市场的交易也持更谨慎的态度。一方面,现有的人员素质和交易经验可能无法应对,因此企业贸然进入的风险较大。
非现货交易市场中,发电企业可以增加额外的运行小时数,只要交易价格高于边际成本就能获益,而购电者则可以更低的价格购得电力,双方都有动力参与交易。可以考虑针对现货交易的用户,适当下调输配电价水平,以激励其参与市场交易。是年,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确定了第三批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125个项目,第四批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正在申报之中。
本文刊载于《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9年01期,作者系中国能源研究会电力改革30人论坛主任委员。市场化因素将在电力系统中占具更重要的地位,电力系统将更富有效率和活力。在局部地区将得到突破,以局部率先突破将带动全国增量配电改革深化发展,以增量配电改革产生的活力带动电力系统存量配电业务效率提升、服务改进。推进电力交易机构规范化建设,将对北京电力交易中心、广州电力交易中心和各省区市电力交易中心进行股份制改造,非电网企业资本股比应不低于20%,鼓励按照非电网企业资本占股50%左右。
回顾2018年的电力体制改革,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继续按照中发9号文精神推进电力体制改革,在党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冲锋号后,在发端于10年前的上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电力现货市场试点的运行,将会使以电力市场建设为核心的电力体制改革上升到一个新阶段。
积极推进电力市场化交易进一步完善交易机制,放开煤炭、钢铁、有色、建材等4个行业电力用户发用电计划,全电量参与交易。四是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遇到一些困难、波折是正常的,但改革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浩浩荡荡,不断前行未来储能将成为需求响应资源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但各类储能资源的应用需要良好的商业机制支持。2018年7月27日12时30分至13时30分,为缓解持续高温带来的电网短时运行压力,河南省在郑州、驻马店、信阳、兰考四个市县成功实施了首次电力需求响应,响应时段实现负荷降低12.54万千瓦,利用经济手段激励用户自愿错峰避峰,增加电网柔性调峰能力,保障电网平稳运行和电力安全可靠供应。
2018年河南夏季需求响应对完成负荷削减的试点地区用电用户,每次每千瓦补贴12元或18元。上海8月份实施的削峰需求响应则正值台风温比亚影响期间,此次需求响应的实施成为上海构建特大城市安全应急体系的重要内容。非工业空调负荷通常采用短时中断的形式,即在不影响用户舒适度的前提下完成响应。竞价模式允许用户在特定范围内,根据自身用电特点合理选择补偿价格,改变了所有用户补偿价格一刀切的模式,有助于完善需求侧资源定价体系,更有利于发挥价格机制引导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进一步激发用户参与响应的积极性。
用户的响应形式则以人工响应方式为主,自动化程度较低,这样一方面会造成较大的人力成本,另一方面响应的实时性、可靠性等难以得到保障。具体到响应手段,工业用户主要通过移峰生产、加班生产、开启储能设备或降低燃煤自备电厂出力等改变响应时段内的用电负荷,其中引导自备电厂参与调峰可以减少自备电厂燃煤消耗,有利于环境改善。
我国正处于加快建设电力市场的阶段,需求响应参与市场的有效渠道还相对较为有限,需求响应的价值暂难以得到合理的评估和体现。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能源发展进入战略转型期,经济、能源、电力、环境逐渐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迫切需要发挥需求侧资源在提升能源电力精细化管理水平和电网运行灵活性等方面的作用,从而促进能源结构优化、加速电力市场化发展进程、助推能源供给侧改革。
综上所述,2018年我国需求响应工作在实施范围、实施目的、实施手段、激励机制等方面均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此次竞价需求响应模式是2018年首次实施,也是国内实施需求响应以来的首次实践。河南需求响应涉及66家用户和1家负荷集成商。江苏、上海分别分次实施削峰、填谷需求响应。上海的响应负荷则全面覆盖了工业生产、自备电厂、冷热电三联供、冰蓄冷、储能设施、公共充电站、小区直供充电桩等全类型城市可控负荷资源。特别是多次填谷需求响应的实施标志着需求响应的定位已发生明显改变,缓解电力供需缺口已不再是电力需求响应的首要任务。
经过竞价申报、容量校核等环节,共有7家负荷集成商及43家普通电力用户成为此次电力需求响应参与者。河南的响应负荷则涵盖了工业、非工业空调、储能等多种负荷特性用户。
需求响应作为供需互动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实现发电侧和需求侧资源的协调优化,与节能环保绿色低碳提高效率效益的发展要求高度契合。另一方面要加强用电数据统计分析,深入分析用户用电行为,为系统运行分析、用电优化决策等提供充足、及时、准确的数据支持。
207家电力用户达成低谷需求响应576372千瓦,统一出清价格30元/千瓦。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择申报激励价格低、负荷量大的负荷集成商和用户参与响应。
此外,山东在2018年冬季需求响应中采取了单边竞价交易,由用户事先申报补偿容量和价格,根据用户申报情况,最终确认356家电力用户达成高峰需求响应976534千瓦,统一出清价格30元/千瓦。注2: 参与天津需求响应的负荷集成商为天津首家负荷集成商,国网(天津)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市场化程度逐步提升首现需求侧竞价模式目前我国需求响应除各类电价机制外,激励性需求响应通常以约定补偿方式为主。需求响应能力建设仍需加强技术和机制建设缺一不可由前述可以看出,2018年我国需求响应取得了较大进展。
2018年,江苏省分别在春节和国庆期间实施了填谷需求响应。多数地区的需求响应以按年度申报,网上签订协议的方式组织开展,并以网站、微信、短信和电话方式向用户发出邀约,实现与用户的互动。
江苏省则在国庆期间的需求响应中首次采用了竞价模式,由计划参与的负荷集成商及用户自主申报参与的负荷量和所需激励价格。本文刊载于《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9年01期,作者栾凤奎就职于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作者刘小聪、吴鹏就职于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
此次竞价模式的成功实施,标志着我国需求响应市场化程度有了进一步提升。此次竞价需求响应中,凌晨时段申报响应负荷总量为77万千瓦,最高为5元/千瓦,最低为1.33元/千瓦;下午时段申报响应总量为112万千瓦,最高为8元/千瓦,最低为1.33元/千瓦。
与天津、河南实施需求响应的背景不同,江苏两次填谷需求响应的实施是为了应对当前电网发展的新问题,即空调负荷快速增长等造成的电网峰谷差增大、风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的大规模并网等对电网平衡提出的更高要求,特别是春节、国庆等假期期间,负荷水平总体较低,火电机组停机容量较多,电网调峰能力不足。过大的峰谷差造成了本地机组频繁昼开夜停,严重影响机组的安全性,同时限制了负荷低谷时段对区外清洁能源的消纳。值得关注的是,江苏、上海、河南的需求响应中均包含了储能负荷,其中河南首次邀请大容量电池储能电站参与电力需求响应,削减高峰负荷0.8万千瓦。山东发布了相关文件,启动需求响应试点。
与江苏实施填谷需求响应的背景类似,上海近年来也面临峰谷差逐年增大、清洁能源并网规模不断增大等问题。需求响应(Demand Response,DR)是电力用户针对市场价格信号或激励机制做出响应,并主动改变原有电力消费模式的市场参与行为,其本质是通过电价激励鼓励用户改变传统用电方式,积极参与电网运行的能量互动。
在技术支撑方面,一方面需要继续推进电力需求侧管理平台、负荷监测系统等建设,并加强自动需求响应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切实提高需求响应的自动化水平,为需求响应深度参与系统运行,特别是较短时间尺度的辅助服务提供基础。各地的实施背景、手段、效果各具特点,本文将对2018年我国需求响应实施情况进行简要的总结分析,以期对未来电力需求响应的实施提供有益参考。
当前我国正处于积极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以及电力体制改革的阶段,电力供需形势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电力需求响应提出了新的要求。储能设备可以根据系统响应需求灵活调整充放电行为,实现负荷的增加/削减,是一种良好的负荷双向调节资源。